问策大亚湾|视野格局未打开,大亚湾如何托起世界级梦想?
发布:管理员时间:2019-11-10阅读:次
大亚湾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基地?如何打好“双区”牌推动高质量发展?“牢记使命 竞逐一流·高质量发展县区行”第六站活动于10月中旬在大亚湾区启动。今日起,《惠州日报》将推出“牢记使命 竞逐一流·高质量发展县区行”问·策大亚湾系列专题报道,问策大亚湾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六问六策”之壹:
视野格局未打开,
大亚湾如何托起世界级梦想
大亚湾,向海而生,
是一块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在上世纪80年代末,
声名鹊起的大亚湾,
让惠州成为当时中国最具人气的地级市之一。
“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这句耳熟能详、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可以说完全是因大亚湾而起。30年前,这个既没有国家给予特殊政策,也没有巨大财力支援的蕞尔渔港,忽然得到当时两个“全国之最”项目的青睐。尤其是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签约落户,让大亚湾一举成名,开启了逐鹿世界一流的新航程,锚定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走进大亚湾历史深处,我们不难发现,大亚湾的成功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走过荆棘,走过坎坷,一路顽强拼搏而来。时至今日,调研采访组在走访中仍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因“大项目”而生的开放文化、拼搏精神,但也能觉察到一些干部群众干劲有所松懈,存在思想不够解放、眼光不够广等问题。
“取法上上,得乎其上;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站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新起点上,大亚湾如何更高水平地设计自己,向海而荣,迈向世界一流?
问 思想解放不够,错失港口发展良机
大亚湾地处惠州东南,三面环山,口向南海,自古以来便是天然避风良港,“为粤省海洋最擅形胜之地”。
纯洲岛造船湾遗址考古发现的夹砂陶绳纹罐残片,显示出大亚湾畔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战国至西汉的陶片,以及唐宋时期的墙基、墓葬、栓船石等遗址,也充分证明了大亚湾的文明历史由来已久,至明代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环。
大亚湾并非上世纪80年代末才引起世界的关注。清朝时,就有“英人强划海界”事件,欧洲人的垂涎,让国人意识到大亚湾的战略价值,此后在大亚湾兴建一流军港的呼声频频见诸报端。进入民国,在大亚湾建设“大港”的呼声更加强烈。由于种种原因,大亚湾建起“南方大港”的宏愿迟迟未能变成现实。直至1990年5月25日,惠州港举行奠基仪式,首座万吨级码头定向爆破成功。这被称为“惠州第一炮”的移山填海定向爆破工程,拉开了惠州深水港建设的序幕,擂响了大亚湾大规模开发的战鼓。
然而,调研采访组在惠州港走访时发现,已成为国际化港口、国家一级口岸,拥有三大港区的惠州港,对比相隔不远的深圳大鹏湾盐田港,差距十分明显。无独有偶,早在一百年前的兴建南海军港大讨论中,就有人将大鹏湾与大亚湾进行比较,认为“大鹏海湾狭隘,不能多容战舰之停泊,不若澳头、霞涌等处”。如今现实的反差,多少能说明大亚湾错失了港口发展的良机。
策1 锚定世界一流,弘扬鼓舞人心的“大项目精神”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是当时我国一次性利用外资资本最大的合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这让大亚湾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该项目从1988年作出项目发起,到2006年春天建成投产,整整历时18年。这个奠定惠州百年发展格局的大项目,跨越了我国的四个“五年计划”,经受了国内经济治理整顿与宏观调控的两次严峻考验,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加入WTO的双重洗礼。在这18年里,惠州和大亚湾历届领导、人民群众咬定大项目不放松,以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展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和抢抓机遇抓好机遇的发展意识,铸就了“锐意改革、抢抓机遇、坚韧不拔、协作奉献、惠及人民、精益求精”的“大项目精神”。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任何一个民族的振兴,任何一个地区(城市)的腾飞,都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柱。调研采访组认为,大亚湾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曲折与千般磨炼,终得正果,“大项目精神”是全体惠州人民特别是大亚湾人民时代风采的生动展现,也是今天大亚湾逐鹿世界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调研采访组认为,要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广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支撑,大亚湾就要有逐鹿世界的眼光和雄心,发扬“岭东雄郡”雄武气魄,弘扬“大项目精神”,敢于争雄,敢闯敢试,针对大亚湾人地矛盾尖锐复杂的现状,要从有限的土地资源里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与经济效益。
策2 弘扬“海丝”开放包容精神,向海向外大发展
大亚湾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环,自古以来便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早在晚唐时期,循州(惠州古称)已有较发达的造船业,不少循州人在大亚湾乘船出海,到南洋各地贸易或“住蕃”。千百年来,大亚湾同时扮演着客家人南迁终点地和南洋华侨出发地的角色,其血脉融入了海上丝绸之路,铸就了“海丝”精神,具体包括开放包容的海丝胸怀、平等互利的海丝原则、开拓进取的海丝性格、和平友好的海丝理念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些都为大亚湾向海向外大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调研采访组认为,沿江城市可以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但很难成为经济中心,比如世界排名前10的大城市中,有8个是港口城市。惠州通过“丰”字形交通主框架规划建设,正在推动惠州从沿江走向沿江、沿海发展齐头并进,以奠定惠州未来百年发展大格局。大亚湾位于“丰”字的南端出海口,更应弘扬历史悠久的“海丝”精神,担当起创建国内一流城市的历史重任,以更加开放的胸襟、视野、格局,阔步向海向外大发展。
从全市层面来看,建议谋划好新的“惠州湾”(含大亚湾、红海湾部分海域)规划,着力将惠州建设成为国际化湾区海洋城市。
策3 提升文化氛围,增强大亚湾人融入感自豪感
调研采访组认为,城市文化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要资源和思想灵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大亚湾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时代潮流中扬帆起航,未来的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传承好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亚湾应形成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调研采访组认为,这里不可避免地涉及大亚湾“城市文化定位”问题。城市文化形态不能游离城市的整体功能而孤立地表现自己的特色,它是城市整体功能在文化上的要求与结果。《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大亚湾的定位是: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区。因此,大亚湾的城市文化宜体现刚柔兼济的特点。
“刚”的一面,是大亚湾人顽强拼搏的“大项目精神”,可以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文化标志性建筑或艺术雕塑,或者借“双区”建设东风,更多地领衔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大型文化活动;“柔”的一面,是大亚湾人兼容并蓄的海洋性格,当务之急是保护和利用好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的遗存,通过创作文艺精品、创办文化展览等途径,增强大亚湾人对城市的融入感和自豪感,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
部门表态
大亚湾区委组织部:培养和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将重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干部在开发区建设、大项目建设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加快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有效调整好“磨刀”与“砍柴”的关系。在知人善用上下功夫,把更多优秀干部放到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等一线培养锻炼。在严管厚爱上下功夫,落实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体系。落实干部奖励及容错纠错机制,创新实施差异化绩效考评,大力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
宣教部门将利用好现有的新兴产业园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宣教部门还将努力挖掘和梳理大亚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项目精神”,传承好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亚湾人的融入感和自豪感。
他山之石
荷兰鹿特丹:将“服务”“创新”融入城市文化
荷兰鹿特丹是一个强调服务的城市,从当地政府到普通民众都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一些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曾研究过鹿特丹的“公民参与”现象,并将其称为“鹿特丹模式”,认为“服务”已经融入了鹿特丹的城市文化,并在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鹿特丹的文化中有一部分沿袭了传统的荷兰文化:向往自由,不拘一格,崇尚个性,注重创新。鹿特丹人把这种文化运用到海港的开发与建设上,在港口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规划上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转运港理念,开创性地将港口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联合体。在这里,炼油、化工、造船等工业全部依港而建、依港发展,此举将鹿特丹港打造成欧洲最主要的化学品港口。
“六问六策”之贰:
有航母缺舰队,
大亚湾海洋产业何时千帆竞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域面积1319平方公里,
海岸线63.1公里,
近海拥有96个千姿百态的岛屿……
即使你不清楚海洋产业是何概念,
上面的这串数字已经清楚地勾勒出
一个拥有得天独厚区位及环境优势、资源丰富的大亚湾形象。
2018年,大亚湾区的海洋经济总产值481.3亿元,占全区GDP的70.2%。但仅局限于传统渔业、临港产业和滨海旅游,其中以石油化工和物流为主的临港产业占了大头,海洋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尚未破题,是谓“有航母缺舰队”。
作为全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区域,大亚湾区该如何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在海洋产业新蓝海千帆竞渡?
问 海洋产业结构失衡亟待优化
作为滨海城市,大亚湾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全区所辖海域面积(含海岛)达1319平方公里,有海岛96个。但许多人提起大亚湾,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大石化”“大港口”。
2018年,大亚湾区海洋经济总产值481.3亿元,占全区GDP的70.2%。不过,大亚湾海洋与渔业部门有关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虽然没有具体的一、二、三产占比统计数据,但二产占比过高是不争的事实,“以石油化工和物流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了大头,清洁能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以及海洋第三产业在海洋产业中所占比例低、规模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海洋第三产业的占比高低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从全球来看,纽约湾、东京湾和旧金山湾三个湾区的海洋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80%。
调研采访组的一位专家指出,与国内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大亚湾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仍处于粗放式、低效益的初级发展阶段。
渔港是渔业生产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渔区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大亚湾有澳头、霞涌和三门岛三大渔港。调研采访组走访发现,由于基础薄弱、历来资金投入少等因素,几个渔港存在规模小、配套设施不完善、避风能力弱、功能单一、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
“大亚湾最大的特色是海,可以发展临海石化产业做‘油城’,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发展旅游业做‘游城’?”这是调研采访组走访期间听到最多的声音。
调研采访组了解到,大亚湾滨海旅游产业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对滨海资源的开发还停留在岸线,各旅游资源没有“串珠成链”,未形成全域化优势。滨海旅游规划不清晰,产品单一,还没有可与省内乃至国内著名滨海旅游城市相媲美的旅游产品。
策1 发起“海洋攻势”,谋划“蓝色未来”因海而生、向海而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银行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经济总量约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大亚湾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293平方公里)的4.5倍,海上大亚湾远大于陆上大亚湾,海洋是大亚湾发展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和最大的动能所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惠州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山海统筹发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城市发展重心逐步“南移”。调研采访组认为,拥有丰富海洋资源且与深圳相邻的大亚湾应把握“蓝色机遇”,发起“海洋攻势”,谋划“蓝色未来”,成为全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区域。可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加强与深圳在海洋开发方面的合作,谋划建设“深惠海洋开发合作区”。
调研采访组建议,大亚湾可按照“短期提升海岸、中期拓展近海、远期开发深海”的发展思路积极谋划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找准定位,精准施策,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对现有海洋资源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对标一流,对接深圳,放眼全球,编制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在未来5~10年内,逐步建立起开放多元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大亚湾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应坚持分步实施与有序推进相结合,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开发进度和专项资金安排状况,实行分期实施、逐步推开,有重点、有次序地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发展。
策2 创新驱动,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调研采访组认为,大亚湾要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现有滨海石化、能源、港口等优势产业,同时通过创新驱动,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大亚湾海洋渔业还停留在相对传统和分散的阶段,整个产业链效率比较低。建议大亚湾完善澳头、霞涌、三门岛三个渔港功能,发展一批碳汇渔业、“深蓝渔业”、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等,发展海洋食品加工业,推进传统海洋渔业优化升级。
海洋新兴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新动能。调研采访组认为,结合大亚湾实际,可育成育壮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利用大亚湾海洋生物资源优势和香港、深圳生物科技基础研究优势,推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新兴海洋产业的落地。结合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电子信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与产业化,重点培育船舶电子、海洋探测仪器设备、海洋软件及信息服务等产业。根据大亚湾石化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用水需求,探索推动海水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海水利用示范工程,力争创建广东省级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域。
对大亚湾而言,海洋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起步阶段,要想其健康成长,还需要政策、科技、金融和平台等的扶持、支撑和保障。在政策扶持上,山东青岛市运用资本力量撬动海洋经济,组建两支总规模150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和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同时积极引进各类风投、创投基金,服务海洋产业发展;在发展平台上,珠海设立全国第一个地方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着力建设滨海旅游示范区、海洋产业创新区、海洋生态保护区和海洋综合服务保障基地。
调研采访组建议,大亚湾可设立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搭建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吸引更多海洋产业高端人才落户,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驱动海洋产业发展。
策3 强化品牌,提升发展滨海旅游产业
滨海旅游是大亚湾海洋产业的一个亮点,但提质发展也迫在眉睫。调研采访组建议,大亚湾当前可以黄金海岸、小径湾、乌山头绿道为核心,整合山海风光以及酒店、公寓、民宿度假资源,培育公共休闲、运动娱乐、文化创意、旅游度假等业态,整合打造为广东省乃至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品牌,并与惠东联动,打造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
百岛风情是大亚湾的特色资源名片,但因为位于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而一直没有开发利用。调研采访组建议,大亚湾可在加强对保护区管护的基础上,立足临海石化工业和海岛旅游开发实际需求,积极争取省里适当调整保护区范围,以实现保护与开发效益最大化。
“千岛之国”马尔代夫采用“一岛一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使旅游产品各具特色、交相辉映,每一个岛屿都能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建议大亚湾依托不同岛屿的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海岛游。如把东升岛打造成海上田园综合体,体验“渔家乐”和非遗民俗“大王爷节”;把三门岛打造成海上慢生活体验区,体验阳光海岸沙滩的悠闲生活;把大辣甲岛打造成海上体育运动基地,体验征服蓝天大海的畅快,等等。
发展滨海旅游产业,还得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当前,《惠州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已出炉,建议大亚湾以此为契机,尽快完善黄金海岸、小桂绿道、红树林城市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畅通各地及其景区交通内循环,提高旅游的通达性、便捷性和舒适性。
调研采访组建议,大亚湾可借制订《渔港建设总体规划》的契机,在澳头港和霞涌港设立公共旅游码头,发展游船海钓、海岛(海湾)观光和渔港美食游等业态,进一步丰富滨海旅游产业的内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建议大亚湾抓住机遇,完善码头配套设施,争取成为该航线的一个重要停靠点,进一步推动滨海旅游业发展。
部门表态
市海洋与渔业局大亚湾区分局: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接下来,将从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化海洋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海洋公共服务体系三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集聚优势,以做大做强优势海洋产业(石化产业)为重点,以集约发展高端港口物流产业为支撑,以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为创新,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要求,加快海洋运输、海堤防灾、渔业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开发保障能力。
三是着力提升海洋观测监测、预报应急、海上船舶安全保障、海洋基础信息等海洋公共服务能力,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在协调好与自然保护区等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整合大亚湾丰富的海洋资源,全力推进滨海、海岛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渔家风情生态游。
他山之石
深圳:将投千亿元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目前,深圳有涉海企业7000余家,拥有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综合竞争力强、国内外领先的品牌企业,同时涌现出一批技术条件先进、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企业。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
深圳的高速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亲海近海、向海发展的过程。2017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此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强调,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及其实施方案,通过顶层设计,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生态、国际合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并在未来几年计划投入上千亿元资金用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集聚一批全球海洋高端人才、高端企业、高端资源。
标签: 无